雏鹰展翅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爸爸呀妈妈啊你们会死吗

向下

爸爸呀妈妈啊你们会死吗 Empty 爸爸呀妈妈啊你们会死吗

帖子 由 刘鑫鑫 周六 十月 26, 2013 3:10 am

 NLP导读:当孩子问你,什么是“死亡”的时候,你是怎么回答的呢?事实上,小孩在不同的阶段对死亡的认知是不同的。



  心理引言:很多孩子都会目睹亲人过世、宠物死亡等各种生命无法延续的情形,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们一定要刨根寻底地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。面对这些追问,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解释“死亡”,要不要说明真相,以及如何说明才能孩子明白死亡的含义又不会让他们感到害怕? ——心灵咖啡网

  如何回答孩子问及死亡的问题

  很多孩子都会目睹亲人过世、宠物死亡等各种生命无法延续的情形,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们一定要刨根寻底地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。面对这些追问,家长应该如何向孩子解释“死亡”,要不要说明真相,以及如何说明才能孩子明白死亡的含义又不会让他们感到害怕?

  要想做出合理的说明,首先就必须深入了解儿童对待死亡的认知状况。在这方面,匈牙利的心理学家玛丽亚·耐基的实验堪称经典。1948年,她调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状况,研究结果表明孩子对“死亡”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:

  第一阶段是3~5岁

  此时期的孩子认为“死亡”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玩一样,所以认为一天当中可能会有多次体验死的感觉,如爸爸去上班了,妈妈不在了。死去者只不过是暂时地离开,并没有完全消失。死去就如同睡觉一样,是生命的中断而不是结束。死去的人可以再回转过来,这之间并无任何的矛盾可言。一般的情况下,此时期的儿童几乎将死亡看作是生存的一部分,你死掉一会儿,又醒来一会儿,接着又会死掉一会儿。

  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5~9岁

  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、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,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。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,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。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死亡,他到哪里去了?他还能变成什么?他为什么要死?而且有时因为别人的死亡,他们会心生恐惧和不安,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。

  第三阶段是在9~12岁

  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,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发生,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。他们已经开始不再把死亡看成是一种外在力量,而看成是一种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。人都会慢慢地变老、生病,最后走向死亡。研究表明,对于一些孩子而言,死亡与黑暗联系在一起,从而具有了某种神秘的色彩。这时的孩子也开始主动地去避免死亡,例如,有病时会主动要求吃药,甚至能忍痛要求打针,配合父母主动治疗,也会尽自己所能,尽量躲避来自生存环境中能意识到的危险。

  基于以上的实验结果,真正需要父母对死亡做出解释的孩子是处于5~12岁阶段的。正因为死亡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,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种问题时,必须非常谨慎小心。适当的做法是,生活里,不要刻意去避免谈到死亡的问题,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,让孩子自然表现出沮丧、气愤、流泪、内疚、反抗等情绪。不要禁止孩子对死亡产生的怀疑、流泪、发问以及孩子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疑问,父母尊重孩子对死、生意义的不同见解,不要给予孩子种种对待死亡的错误印象,或用类似童话的那种半真半假的说法解释死亡。

  解释死亡 恐惧

  面对孩子的发问,一般的父母常常会用到以下的几种解释,我们首先就对此进行分别讨论:

  第一种,把“死亡”捏造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。很多的父母喜欢这样做,受故事的诱惑,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地掉进一个幻想的世界里,而将“死亡”残酷的一面忘得干干净净。父母以为用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远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,将他们永远保护在没用伤痛的世界里。但这决不是一种健康的手法,因为往后他们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。

  第二种,父母常会用“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”或“到天堂去了”来替代“死亡”的说法。这种方法孩子比较能接受,可以起到安抚孩子的作用,也因此消除了失去亲人或宠物的不安和伤心。但或许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对死者,怎么去那么久?而产生抱怨,或认为他们不跟自己说声“再见”就走而怀恨在心,所以父母用旅行来代替死亡告诉孩子,也不是一种很恰当的方法。

  第三种,把死比喻成“睡觉”,很多大人会跟孩子说死亡就是“安安静静的睡觉,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”。在这样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,关于这点,身为父母的应该特别注意,否则孩子可能会害怕睡眠,甚至恐惧一睡就会不起,所以要帮助孩子理清死亡与睡眠的差别。

  尽管以上三种例子都是父母较常用的,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常用的方法都存在着问题。那么,究竟哪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呢?

  阶段 认知 天堂

 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。在对孩子进行说明时,父母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,花草通常会在春天、夏天的时候生长,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的凋谢,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,会有生长、茂盛及死亡等时期。同时应尽量避免去使用可怕、恐怖的语句和神情,温和的语调、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“死亡”理智且平和的态度。另外要注意的是,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,而非在死亡病态上。如此,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,并且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。

  总之,解释死亡的最好原则就是:将事实明白且清楚地告诉孩子。以下提供一个简单的范例,可供家长参考:

  孩子:爸爸,妈妈,你们会死吗?

  父母:是的,我们会死的。我们现在身体很好,而且你年纪小,需要我们的帮助,所以我们还不想死;当你长大后,你便不需要我们来照顾你了,即使我们上了年纪死了,我们仍会彼此想念的。这当然使人很难过,但也没什么,因为那时你能自己照顾自己了。如果我们在你没有长大的时候死去,我们会让叔叔、阿姨来照料你。他们无法取代我们,但他们会帮助你的,就像我们做的那样。如果我们现在死去,我们会感到伤心,因为我们不能帮助你,分享你的快乐。但你将永远拥有我们的爱,这是最重要的事,而且因为我们爱你,叔叔和阿姨也会爱你的。我们无法预见或阻止我们的死亡,在你活着的时候,我们总有一天要死的,但我们现在尽可以享受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。我们死了之后,你便拥有了这些美好的记忆,这些记忆将永远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。

  “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爱,这是唯一不变的,也是唯一的意义。”所以父母在回答有关死亡的问题时,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,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、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。(文章来自:《人世间》总010期)

  NLP十月寄语:)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,无论如何请记得—你的生命可以变得更美好,你的孩子也会因为你而成长得更健康!如何通过学习,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? 点击学习:NLP专业执行师
幸福延伸
 婚恋心理:爱侣间出现情感危机应如何修复
 管理心理:HR心理:求职者的六大顾虑
 亲子心理:对孩子说:或许你是对的
刘鑫鑫
刘鑫鑫
精英

帖子数 : 390
注册日期 : 13-10-19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